流淌在清水江的古代环保文化

时间:2008-11-28 21:43:36  来源:资源网  作者:姜秀波  点击:
在人类越来越意识到生态环保重要性和必要性的今天,人们怎么也不敢相信,早在几个世纪前的明清两代,生活在清水江畔“杉木之乡”贵州省锦屏县的苗侗人民即已开始自发地、有意识地进行生态环保,留下了大量的地方志、碑刻、林契、族谱等环保文献资料。这些珍贵的,能见证少数民族先民“先见之明”的文献资料就珍藏在锦屏县民间,笔者在锦屏县采风时,将这些文献资料一一收录整理,供学者们去打开、去发现这一“藏在深山人未识”的贵州高原绿色文化宝藏。


    手抚这一纸纸发黄的、在岁月的尘埃中沉睡了数百年的文献资料。不禁惊叹,这是古人留下来的无价财富啊——

字串9


    ( 文斗“六禁”碑,存于今锦屏县文斗寨 )

字串9

 

字串9

    “名垂万古” 字串2

  字串8

    ( 捐银人姓名及捐银数量,略)

字串6

 

字串5

     众等公议条禁撰列于左

字串1


   ——禁不俱( 拘)远近杉木,大小树木,不许任人小儿砍削,如违罚艮(银)十两。
   ——禁各路之谐( 街)分落,日后毁坏自己修整。不遵禁者,罚艮(银)五两,兴众修补。相传世代子孙遵照。
   ——禁四至油山,不许乱伐乱捡。如有人违,罚艮( 银)五两。
   ——禁本后龙之谐( 街),不许放六畜践踏。如违罚艮(银)三两修补。
   ——禁不许赶瘟猪牛进寨,恐有不法之徒宰杀。不遵禁者,众送官府治罪。
   ——禁逐年放养鸡鸭,不许众妇女挖前后左右虫助膳( 虫蟮)。如违罚艮(银)三两。 

字串2

 

字串4

    “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仲冬月姜弘道撰” 字串5

  字串4

    该碑解放前立于文斗寨后龙山路上寨门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被用作铺路,八十年代后期被学者发现,重新立于原处。原来两块古碑,现有一块已不知去向,仅存此一块。故此碑有尾无头,不知序言所记立碑原因。因此碑有六条禁令,故当地人称之为“六禁碑”。

字串9


    该石碑是贵州省第二条大河 ------ 清水江流域乃至整个西南少数民族林区目前发现撰立时间最早的环保古碑。文物专家现场鉴定认为,这一碑刻的碑文可以说是一部较为完整的地方性环保法规,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一件以碑记形式留存下来的古代少数民族环保实物资料。  

字串9


    在“六禁碑”旁边,还有两块古碑。因序言太长,且所记内容为修路之因由和捐资情况,故不详记。两块古碑下面都刊刻有关于保护林木的内容: 字串6

 

字串7

    “……此木蓄禁,不许后代砍伐,留以壮丽山川。

字串8

  字串6

    乾隆伍拾年岁次乙 (1785 年)春月立。……”

字串2


   “……所有凉亭边大树,永远不准斫( 砍)。 字串6


    光绪二十年(1894 年)立”  字串3


    这种保护村寨环境的乡规民约,对于历来守信契约的文斗人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使文斗的林木、古道石阶得以很好的保护。村寨中许多珍稀古树被保留下来。其中有两株古银杏,其树龄已不知多老,相传清初已是浓阴大树了。雌株树已空心,其中可容七、八人,每年仍能收白果数百斤。更令人惊叹的是村中有近百棵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的珍稀树种的红豆杉,其中有 20 多棵是古树,最粗的可 3  人合抱。走进寨中,竹木相映随处可见,虫鸣鸟语声声入耳。上到寨后龙山,浓荫蔽日,俨然进入森林公园。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是数百形成的。文斗人保护古木的意识甚至不为金钱所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曾有来自台湾、广东的富商出资上百万购买村中的红豆杉,遭到村民的强烈反对,可见村民们环境意识有多高! 字串2

 

字串2

    ( 小江放木碑,存于今   锦屏县三江镇圭球寨溪口 ) 字串3

 

字串3

    “……凡放木拖木,必虑畛坎,务在溪内,不许洪水放进田中,不许顺水拖木。故犯照木赔偿,悖强不服,送官究办无虑。田粮有赖,为此立禁。

字串9


    嘉庆十七年(1812 年)五月吉日众田主立” 字串5

 

字串6

    ( 大同章山禁碑,存于今锦屏县大同乡章山村 )

字串5


    “……不料有不法行之徒,反起歹心,早捕人未寝之时,暮捕人收工之后,私将此栽之秧木扯脱,成林高大之蔸砍伐枝桠,剥皮暗用,弄叶杀树。……自今勒石刊碑之后,断不扯坏。若再有等私起嫉歹心之人故意犯者,合团一齐鸣锣公罚赔禁栽植章程,另外罚钱拾三千文,违者禀官究治,预为警戒,以是为序。 字串3


    大清光二十三年(1879 年)二月谷旦公立” 字串4

  字串1

    ( 彦洞“严禁”碑,存于今锦屏县彦洞乡 )

字串1


    “……自示之后,如有该地方栽蓄杉、桐、腊等树,不得任意妄行盗砍及放火焚烧、牧马等情事。倘敢不遵,仍蹈故辙,准该乡团等指名具禀,定即提案重惩,决不姑息宽容。各宜凛遵毋违。……
   光绪三十年(1904 年)十一月十四日示” 字串9


     以上列举几块古碑,都是清代各个时期立于村头寨尾的石碑。在当地老百姓家中,还珍藏有大量书面乡规民约,保护生态环境,史称“林契”。据统计,锦屏县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民间林契有 100 万件之多,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侵淫、自然灾害和政治运动的破坏损毁,现仍存留有近 10 万件。现抄录几份于下:

字串6

 

字串7

    ( 林契一,存于今锦屏县文斗寨姜元策家 )

字串2


    “立解约字人姜举周,因有山一副( 幅),在坡脚大路旁,恐日攮 杂在路旁,不许砍伐,留民子孙世代乘凉。今欲有凭,立解字是实。

字串1


    凭中姜绍望、姜宗义    代笔    姜朝佐

字串9


    嘉庆五年(1800 年)十二月初九日立” 字串5


    ( 林契二,存于今锦屏县文斗寨姜树清家 )

字串1


    “立分合同字人行溪县杨盈安父子,为因先年佃到文斗寨姜朝甲、姜朝瑾、姜朝琏兄弟山场一块。土名干十,其山界至上凭路,下凭朝奇,左凭助周,右凭朝佐,四至分明。当日议定五股平分,地主占四股平分,地主占四股,栽手占一股。至今杉木长大成林,我兄弟与杨盈安父子二家平寨老客长分合同,日后砍伐下河,照合同股数均分,不得错乱。自分之后,杨姓要遂年修理,若不修理,栽手无分。今欲有凭,立此合同,各执一份,永远为据。 字串2


    凭中高贵茂  姜廷杨 姜绍魁  姜绍智 代笔 李正伦

字串5


    嘉庆二十四年(1810) 二月三十日    立” 字串5


    在锦屏县文斗苗寨,我们还发现了一本明万历年间编修的族谱《姜氏老谱》: “明时------- 族人只知开坎砌田,挖山栽杉。” 字串1


    足见明代初期和中期,清水江畔苗侗人民已习惯于山田互补、林粮间作这种循环有序利用自然资源的生产生活方式。村中“正月栽竹,二月种木”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青年男女自觉种树,已蔚然成风。每年二月二寨中还举行植树节庆典。

字串6


    在锦屏,许多村民家中都珍藏有一本清代未编修的地方志——《三营记》,此书卷首开篇即有这样一段话:

字串1


   “明时,黎平北路之清水江……众兵丁散落四境,各相地掘垦田土,专以挖山栽杉为业。”

字串1


    《三营记》一书是清代光绪十九年 (1893 年 ) 前,由锦屏县平敖寨乡绅姜海闻草创,经文斗寨乡绅姜元卿等加增校对,并呈送近 30 个村寨寨老审核,流传于民间的手抄本。所记事实有详细的时间、地点、人物可考,甚为详实,史实性非常强,类似于一本地方志。 字串3


    据当地档案部门统计,散落于锦屏民间的明清两代环保文献资料不低于 10 万件,透过这些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看到清水江畔锦屏县一个近 500 年以生态环保为主的林区社会生产生活原貌。

字串5


    锦屏县是全国三大优质杉木区重点县,人工造林历史已有 500 年之久。因有清水江连通长江的便利水运条件,早在明代初,朝廷即开始在以锦屏为中心的清水江流域征派“皇木”,从而兴起了清水江木材采运贸易和人工造林。到明朝中期,针对木材商品化加剧了山林趋于过伐状态,当地苗侗人民开始探索人工栽杉造林。到清代中期,锦屏形成了“三江” ( 即王寨、茅坪、挂治 ) ,这个在当时贵州省最大的木材集散地。木材贸易促进了区域经济繁荣。据当地史书记载,当时挖山栽杉、伐木放排   之声不绝于耳,木排蔽江,万缆横系,数十丈宽之江面,过渡无需舟楫,踏木即可过河。人工造林技术日渐成熟,从播种、育苗、栽种、管理、伐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技术。栽杉造林迅速补充林木资源,开发利用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木材贸易和人工造林成了当时锦屏人赖以生存、社会赖以发展的支柱产业,并在经营林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较为成熟的、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林区乃至世界林业史上都堪称独特的林业环保生产关系。

字串8


    长期大规模的木材贸易和人工造林,导致了异常频繁的山林土地权属和劳动利益的复杂转换和分配关系。同时,人们买卖山林田土、租佃山场栽杉造林、伐运林木、管理山场等社会行为无不通过签订林契、刊立碑刻、订立族谱等方式来实现。在锦屏发现的大量环保文献资料,当时确定了不同家庭、家族和村寨的经济权属,调节管理当地林业市场,规范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了大规模的人工造林长期进行。不仅使自然资源得以长期合理循环利用,发挥了它当时所承担的社会功能,而且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依时而生的生态环保行为。

字串2


    是什么使一个靠经营林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如此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呢?因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兴衰荣枯与林业息息相关。历史上,锦屏曾多次发生因破坏性开发资源而导致大自然无情惩罚的事件。最近一次发生在十九世纪初。 1875 年,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因战事而一度萧条的清水江木业贸易又兴旺起来。人们迫不及待地砍伐林木,近乎疯狂地滥砍滥伐。好景不长,二十几年后,大片山林变成了光秃秃的荒坡,木材资源严重短缺。 1925 年,一场旷古罕见的旱灾降临林区。锦屏原本就是山多田少,粮食短缺,靠林业经济支撑。灾前,锦屏文斗寨有 800 多户人家,旱灾给这个苗寨带来了灭顶之灾。当年春播,粮食种上之后,由于植被破坏来重导致抗旱能力差,加上陡坡梯田抗旱能力先天性不足,进入夏天后水源枯竭、田土龟裂,所种粮食颗粒无收。第二年,春节刚过即闹灾荒,人们吃光了树叶、草根,不得不举家外逃。路边墙角不时可见饿殍,死在家中无人抬埋任尸体腐烂者不胜枚举。今天,在文斗寨经常可看到屋边墙角有零乱坟堆,便是铁证。大灾之后,当地人痛定思痛,决心以林养林,间伐轮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字串1


    以史为鉴。靠经营林木为生的锦屏人长期以来制定了大量的具有内部约束力的环保文献。在今天,当地人仍有着强烈的、自觉的环保意识,他们责无旁贷地继承了先人的“先见之明”。 字串8


    锦屏大量的古代环保文献资料的发现,对研究人类环保史有着特殊的、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还对今天退耕还林,以及今后人们如何协调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极高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字串8


救救大自然环保公益网站:WWW.99DAZIRAN.COM

24小时热门信息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