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正在“灭绝式”消亡

时间:2009-08-13 01:25:36  来源:楚天都市报  作者:  点击:
    萤火虫是夏夜的天使。曾几何时,河边、池边和农田都会见到这些“打着灯笼”的精灵。 可如今,城市里几乎难觅萤火虫的踪影,即便在农村,也很难看到漫天流萤飞舞的景象。
  在生物学家眼里,萤火虫则是环境指标,它的消亡,预示着可能潜藏的生态危机正在靠近我们。
  曾经的人类伙伴正在消亡
  “萤火虫正在灭绝式地消亡,就连在农村都是如此!”付新华是中国内地首个研究萤火虫的博士,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院昆虫学副教授,今年31岁。从2000年起,他就与萤火虫结缘,为了寻找萤火虫,9年来不停地奔波在湖北、四川、山东等地进行野外考察,但结果很不乐观:各地的萤火虫数量都在显著下降。其中,武汉周边的萤火虫种群数量已经降至20%,处于危险边缘。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付新华对萤火虫的生存状态不仅是担忧,更多的是痛惜:“不难想象,我们的后代将来只能在博物馆或者标本馆里看到这些人类曾经非常熟悉的朋友。”
  萤火虫是一种益虫,它们的幼虫以捕食蜗牛、螺类等动物为主,是这些农作物害虫的主要天敌——但这一点几乎不为大众所知。更让付新华想不到的是,2007年5月他在北京植物园举办萤火虫生态展时,90%的参观受访者都不知道萤火虫是何物,更别说亲眼见过真的萤火虫。 字串8
  江夏独有的“武汉萤”数量急减
  依据生活环境,萤火虫可分为陆栖、半水栖和水栖三类,后者种类及数量极少,相当珍贵。目前,全世界仅发现了7种水栖萤火虫,中国就占了4种,武汉市占了3种。其中2种都是付新华发现并命名的中国独有品种。
  去年7月,付新华在江夏某村发现一种翅膀黑色的水栖萤火虫,它的幼虫腹部生长有8对管状的呼吸鳃(功能类似鱼腮),能在水中呼吸而不必浮出水面(如图),其野外数量不超过500只。上个月他重访时发现,其现存数量只有200多只了。截至目前为止,这种珍稀的水栖萤火虫只分布在武汉市的郊区。付新华已经将其命名为“武汉萤”,并在实验室内进行抢救性繁育,希望借此来维持这种珍稀萤火虫的数量。
  萤火虫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
  萤火虫对环境的质量非常挑剔,一旦植被被破坏、水质被污染、空气变污浊,就会令它们消失。因此,萤火虫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环境指示物种。“换句话说,如果萤火虫在哪个地方消失,就足以说明那个地方的环境已经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研究萤火虫的存亡,或能预知生态系统面临着潜藏的危机!”
  在农村,农药的使用和极端天气都可能是萤火虫的天敌;在城市里,人工光源造成的冲击,湖泊、河流和沟渠的水泥硬化和水质污染都是导致萤火虫减少的主要原因。 字串1
  另外,以萤火虫研究为重要代表的生物发光技术,正介入并影响着人类的未来。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就颁给了生物发光领域的3位科学家。
  人工饲养萤火虫面临两难
  近四年来,付新华的工作重心转移到萤火虫种类调查及保护上。他想首先将湖北境内的萤火虫种类调查透彻,列出濒危的种类优先保护。为此,他一年中有半年时间在野外工作,足迹遍布湖北的大小山岭、湖泊。
  萤火虫越来越少,商业化的人为捕捉却加剧着它们的噩运。在付新华看来,现在保护和繁殖萤火虫的速度已经远远赶不上捕捉猎杀的速度了。
  据付新华说,目前国内真正懂得萤火虫人工饲养技术的人仅他一个,他已经人工饲养了几万只萤火虫,但他却一直不敢轻易将这一技术外传。因为这项技术可以让萤火虫在人工环境下得以繁衍,但也会被人进行商业开发而破坏自然。他说,人工饲养的萤火虫一旦被释放到异地,有可能造成入侵式“生态污染”,对当地的萤火虫幼虫造成威胁。
  事实上,已经有人开始打着“饲养保护”的名义,在全国各地雇人捕捉萤火虫,并以一元钱一只的价格收购,用于婚礼放飞等商业用途,被放飞的萤火虫几天之内就会死亡。
  重现“罗扇扑萤”并非技术难题 字串4
  付新华的一个理想就是让大家重新感受追逐漫天萤火虫的美好情景。因此,他希望能够建一所萤火虫博物馆,既可以把人工繁殖的萤火虫拿到野外放生,又可以让公众走进博物馆接受科普教育,观赏宛如繁星般美丽的萤火虫景观,留住“囊萤映雪”、“罗扇扑萤”的美好传说。“人工饲养技术虽已不成问题,但博物馆的选址和经费却是最大的问题。”付新华说,“日本和韩国早已经立法保护水栖萤火虫,武汉市能否也能保护珍稀的水栖萤火虫?能否在环境保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获得多赢?”

救救大自然环保公益网站:WWW.99DAZIRAN.COM

推荐信息

    24小时热门信息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