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只人工繁殖海南虎斑鳽在南宁健康成长

时间:2009-07-18 20:51:33  来源:新华网  作者:  点击:
    新华网南宁7月18日电(记者周华)一只海南虎斑鳽雏鸟6月24日在南宁动物园破壳而出,目前这只海南虎斑鳽雏鸟在妈妈的哺育下,生命体征正常,正健康成长。

    海南虎斑鳽研究专家、广西大学教授周放称,这只海南虎斑鳽雏鸟是在人工配对成功后交配产卵的,由成鸟孵化后,又哺育一段时间,是完全意义上的人工繁殖,也是世界首只真正意义上的人工繁殖的海南虎斑鳽。 字串6

    18日,记者在南宁动物园海南虎斑鳽生态鸟馆看到,这只海南虎斑鳽雏鸟身上已长出羽毛。在“父母”的陪伴下,像孩子一样自由嬉戏,不仅可以正常站立,还学会许多本领。

字串1

    周放称,目前,海南虎斑鳽种群数量极为珍稀,保守估计,数量在1000只以下。海南虎斑鳽是中国特有的鸟类,又名海南鳽,因第一个模式标本于1899年采自海南岛五指山而得名,是颧形目鹭科中的一种。其分布区域十分狭窄,被列为全世界30种最濒危鸟类之一,也被称为“世界上最神秘的鸟类”,被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列入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中国将其列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字串9

    据南宁动物园鸟类专家阙腾程介绍,南宁动物园将加强对海南虎斑鳽繁殖的研究,不断扩大种群规模,通过人工培育的方法,繁殖出更多的海南虎斑鳽,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将其逐步放归大自然,让海南虎斑鳽这个珍稀的物种能够不断繁衍下去。

字串6

附:海南虎斑鳽百科资料(摘自 百度百科) 字串6

    海南虎斑鳽也叫海南夜鳽、海南鳽,是中型的鹭科鸟类,体长为51—60厘米,雌鸟较小,尾羽的数目与鹭类相同,都是12枚。但它的体形肥胖而粗短,颈部和腿也比较脚亦短,外形和典型的鹭类明显不同,眼先和胫下部裸露.站立和飞行时也将颈部收缩,但没有鹭类明显,黑色的嘴较为粗短,嘴的基部和眼先为绿色。前额、头顶、头侧、枕部和长长的冠羽均为黑色,眼后有一条白色条纹向后延伸至耳羽上方的羽冠处,白纹下面的耳羽为黑色,眼下有一个白斑。上体的羽毛为暗褐色,飞羽呈石板灰色,并具有绿色的金属光泽,翅膀上的覆羽为暗褐色,具有少许白色的斑点。颏部、喉部和前颈为白色,中央有一条黑线直通到下喉部,颈部的两侧具有棕红色的斑纹,前颈下部中央为暗红褐色,两边为黑色,其余下体均为白色,胸部及体侧杂有灰粟色的斑纹。腋部的羽毛为葡萄褐色,还具有白色的中央纹。虹膜为黄色,脚为绿黑色。 
习性及分布
 海南虎斑鳽是我国特产的鸟类,没有亚种分化,仅见于安徽霍山、广西武鸣、隆安、瑶山、浙江杭州市、临安、天目山、福建西北部邵武、建阳、广东英德和海南白沙、乐东、琼中、五指山等地。其中在海南为留鸟,其他地方为夏候鸟或旅鸟。

字串3

  海南虎斑鳽主要栖息于亚热带高山密林中的山沟河谷和其他有水域的地方,夜行性,白天多隐藏在密林中,早晚活动和觅食。食性以小鱼、蛙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关于它的繁殖情况目前尚一无所知。

字串4

现状
  海南虎斑鳽2003年4月,广西横县六景镇居民黄福联从山上捡回两只被风吹落的幼鸟,经专家确认为海南虎斑鳽,黄福联将这两只海南虎斑鳽送到南宁市动物园。海南虎斑鳽是颧形目鹭科中的一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列为全世界30种最濒危鸟类之一。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再也没有发现这种鸟的踪迹,因此有“海南虎斑鳽已灭绝”之说。南宁市动物园共有3只海南虎斑鳽,另一只是2003年5月30日由南宁一市民在市郊拾到后送至动物园的,该动物园成为中国唯一拥有这种鸟的动物园。
  据文献记载,自英国在1899年发现海南虎斑鳽之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在中国浙江、福建、海南等地的山区发现过其踪迹。20世纪60年代初期,华南动物考察队曾在海南作过多次调查,时间长达数年,也仅在中部山区采到了两只标本。此后一直再没有关于该鸟踪迹的报道。直到2007年10月份,广东南岭一科研人员在给领导拍工作照时,意外的拍到了海南虎斑鳽的踪迹。 字串7

  按照最先发现的时间来看,黔东南州雷公山首次发现该鸟的时间为2007年8月10日,比广东早。在雷公山发现海南虎斑鳽的踪迹,不仅是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个新记录,也是贵州鸟类的新记录,对当地气候环境和物种考察都极具意义。 字串9

  5月3日,一只海南虎斑鳽雏鸟在南宁动物园顺利破壳而出。

字串1

  2009年5月3日,一只海南虎斑鳽雏鸟在南宁动物园顺利破壳而出,不仅标志着世界上首例由人工饲养、人工孵化的海南虎斑鳽繁殖成功,还意味着这种被誉为“神秘鸟”的濒危鸟类将逐渐被揭开神秘的面纱。 字串7

 

字串9

字串1

字串5


救救大自然环保公益网站:WWW.99DAZIRAN.COM

推荐信息

    24小时热门信息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