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概念和内涵的一些思考

时间:2010-08-27 08:44:16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王玉庆   点击: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日益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迈进。但是在没有完全达到和谐社会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人与自然和谐以及怎样实现真正的人与自然和谐。本版今日特刊登理论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以来,生态文明的讨论日益活跃,各类解读的文章连篇累牍发表在众多报刊杂志等媒体上,已有不少专著问世。研讨会、论坛比比皆是,更有不少企业、城市、地区在建设生态文明上先知先行,创新示范,令人目不暇接。这是一种好的现象,说明社会各界响应中央建设生态文明号召的热情很高。这是我国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的最好说明,也为我国应对由气候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及世界秩序深刻变革进一步做好思想和理论准备。  
  虽然几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势头,但从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度建设等方面都还有明显不足。从理论研究方面看,比如在生态文明概念和内容的讨论中,普遍都认为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文明形态。但其中什么是“人与自然和谐”,怎样才叫“和谐”,这些核心问题讨论得很少,也不够深入。实践要求不仅从哲学意义上论述“和谐”,更需要从科学体系和技术层面上说明什么是“人与自然和谐”和怎么“和谐”。本文想就此做些进一步的思考。

字串9

  “文明”一词中国古代“易经”中即有记载。西方国家中也普遍使用这一词汇,其意义是相通的,即指人类脱离愚昧而开化、社会经历黑暗而走向光明,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然而“生态文明”这一概念还很年轻,美国的罗依·莫里森1995年在出版的《生态民主(Ecological Democra-cy)》中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的概念。我国生态学家叶谦吉在1987年即提出要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然而,生态文明的思想,则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源头,古代四大文明都孕育了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家、儒家思想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和谐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这些都是今天研究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
  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造自然和社会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良性互动的状态。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共同组成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多个维度。生态文明的本质或中心思想,就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然而什么叫“人与自然和谐”,这既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字串1

  何谓和谐?
  ■阅读提示 字串9

    和谐是指一个系统内不同主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是一种协调、适当、匀称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系统来看,讲的是人与自然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适合人类生存的稳定平衡状态。
  首先是何谓“和谐”。和谐是指一个系统内不同主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是一种协调、适当、匀称的关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是指在一定外部条件下,自然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和功能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的状态,并朝着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类型从单一到多样,功能从低级到高级的方向进化。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系统来看,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一种相互影响、对立统一、不断发展变化的矛盾关系,是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适合人类生存的稳定平衡状态。
  应该承认,这里依然是以人类自身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即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要维护自然界现实的价值和潜在的价值:包括供给人类生存必要的清洁的食物、水和空气,不制造对人类健康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持续提供人类发展需要的各种自然资源,包括洁净能源等;维系生命支持系统各种功能,包括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自然的水循环和碳、氮循环等;保护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彩的自然要素,给人类以精神的享受和艺术创作的灵感;保持自然与生物的多样性,避免使人类丧失未来发展的潜力等。至少能做到这些才能谈得上“人与自然和谐”。 字串7
  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自然界对人的生存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优先存在地位,认为自然界制约和规定着人的生存和发展,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人将走向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既不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完全依赖于自然的原本状态,也不是自然的发展变化完全服从于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是将人类自身的发展融入自然的演化之中,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演化的和谐统一。 字串8

  怎样才能实现和谐?
  ■阅读提示
  一方面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预不能超出其稳定的限度,即不能导致较大范围生态系统结构的失衡和功能的严重退化;另一方面要控制人口数量,明确人类生活的目标。

  其次是怎样才能实现“和谐”。在人与自然和谐的系统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人类的存在与发展,势必改变环境、干预自然的演变过程。干预力度越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越烈、风险越大。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应以何种方式、干预保持在何种程度,才能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呢?这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既要考虑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程度,又要考虑人类自身有序发展的问题。
  一方面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预不能超出其稳定的限度,即不能导致较大范围生态系统结构的失衡和功能的严重退化。普遍的指标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不能超过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对可更新资源的开发不能超过其更新的速度。在很多情况下,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这两项指标更具有根本意义。举例来说,如果人类的开发活动使森林、草原变成荒漠,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及多样性严重下降,可以判定人类这种活动与自然是不和谐的。再比如,将原始森林砍伐改造成速生林,或将湿地改造成农田,可能生物生产力提高了,但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过程被打破,维持系统稳定需要外界大量物质、能量的投入,更重要的是生物多样性大大减少,最终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也不能说是和谐的。人类生产生活排放大量污染物,使清洁的河水发黑发臭,使原本健康的水生态系统变成对人类有害的另一类系统,其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这亦不是和谐。事实证明许多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一旦破坏和灭绝,是永远无法恢复的。 字串5
  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不乏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成功范例。例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在没有人类之前许多地区是一片沼泽,处在一种自然平衡的状态。人类把它改造以后,几千年来良田沃土、人杰地灵,也是一种人与自然平衡和谐的状态。只是近代城镇化和工业化导致环境恶化,破坏了原本自然与人类和谐的生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大量自然条件(环境)被改变,森林、草原、湿地变成了农田和城镇,制造生产了许多自然界原本没有而又难以自然降解的物质,污染环境。这几乎是难以逆转的。在当前阶段,完全消除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是不可能的,为此就需要取得一种平衡,把握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环境变化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从长远看,我们应该充满信心,人类的智慧会战胜面临的困难,但这取决于从现在开始就采取目标明确的坚定行动。
  比如,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开发利用化石能源的历史,以至于造成今天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比例升高,气候变化加剧。目前我们正在探索如何通过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裂变和聚变)的开发利用,来替代化石能源,从而改变温室气体不断增长的方向和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现象。再比如,通过研究和开发绿色技术、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使得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得到节约和循环利用;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拒绝生产对环境有害、难降解的化学物质,使得污染物排放控制在环境可自然净化的能力之内。这就是把握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一种度,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目前的问题是,我国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已成为影响人民健康、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不要以发展是第一位的和科学上的不确定性为借口,延缓我们采取措施的步伐,这也是中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在加快的意义所在。这就是要把握好节奏。

字串4


  另一方面,要考虑人类社会自身有序发展问题。首先是人口的控制。地球的面积、资源和环境条件是有限的,能承受的人类这一物种的数量也是有限度的。人类的每一项活动都会在地球上留下生态足迹。研究表明,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即出现生态赤字,到2003年中国的生态足迹超过本国生物承载力的两倍。全世界的生态足迹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即超过了全球的生物承载力。
  其次是要明确人类生活的目标是什么。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是人类的天性,但绝不是无节制地追求物质享受,而应是一种适度的消费,可称为可持续消费。必须改变目前经济增长至上、高投入高消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树立一种以适度节制的物质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有利于健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的生活观念。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类物种生存和扩张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人类作为一种理智的生物,应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处理好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问题是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的前提。如果到了靠自然规律来调节人类过度扩张时,人类社会也就走到了尽头。
  总而言之,生态文明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政策为手段,以致力于构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为目的,是遵循自然规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字串1
  第一,生态文明是一种积极、良性发展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绝不是拒绝发展,更不是停滞或倒退,而是要通过资源生产率的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和修复自然的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健康发展。
  第二,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文明。这包括人类的可持续和自然的可持续,二者是相统一的。人类所有利用环境、开发资源的活动,都必须以环境可承载和可恢复、资源可接替为前提,是一种可持续的开发利用。
  第三,生态文明应是一种科学的、自觉的文明形态。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包含的是一种自发的生态文明,未来的生态文明应是一种自觉的生态文明,不仅要有哲学上的自觉,还必须有科学上的自觉,要以科技的发展为基础,自觉地转变发展方式。
  第四,生态文明与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整体框架。他们紧密联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从自然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来看,生态文明可以看做是其他3个文明的基础。4种文明在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只不过各种文明的内涵和形式有所变化。因此,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是与物质、精神、政治文明相对应使用的,是国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要求,是一种治国的理念。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也是共产主义理想的题中之义。当前我们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立与之相符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从国情出发,加快转变发展观念和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并完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强环境教育与科学知识普及,具体工作中要以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能源、大力发展绿色技术和低碳经济为重点。 字串4
  作者系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
字串9


救救大自然环保公益网站:WWW.99DAZIRAN.COM

24小时热门信息

    AD